自那天起,裴语迟的生活变得简单而规律。
每天清晨六点,他会准时出现在亓老那幢藏在巷尾的小楼里。
楼外是喧嚣的城市。楼内却是另一个世界——药香弥漫,针灸铜人静静伫立,墙上挂着泛黄的《黄帝内经》手抄卷。
在庭院里裴语迟随着亓老沉稳的指引站桩,感受脚掌扎根大地,气息在体内缓慢流转。
这成了他生活中新的锚点,一种近乎虔诚的日常。
裴语迟渐渐习惯了针灸带来的那种“被唤醒”的感觉。每一次入针,银针带着微凉的触感刺入穴位,仿佛都在敲开身体深处某扇紧闭的门。
他会跟着亓老和徒弟们一起出诊、问病、抓药、煎汤。
他开始意识到,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,其实是在重建他对身体的感知。
而午时一到,他照例在后院的竹榻上小憩。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,他也沉入一场深沉的子午觉。
亓老说得认真:“阳气最盛,阴气最弱,此时养神,胜过夜眠三刻。”
长期处于无规律工作的他,真的感受到一种久违的轻松感,像是大脑终于获得了一次短暂的休整。
蝉鸣、药香、阳光移动的光斑。
日复一日,身体的剧变并非惊天动地,而是如春雨润物,悄然发生。
效果是显而易见的。从最初动念即痛、瞬间崩溃,到现在能够支撑一段有目的、有控制的思考过程。
他的身体,这个曾被“超脑”折磨得濒临破碎的“容器”,在汤药、针灸、站桩和睡眠的合力下,正被系统性地修复、加固。
体现在日常,便是耐力的回归。他能进行更长时间的散步,能坐下来安静地读一会儿书,甚至能处理一些不太复杂的、无需“超脑”深度介入的脑力工作。
他的头疼依旧存在,但已不再是那种撕裂颅骨般的剧痛,而是像一个老旧钟表里卡住的齿轮,虽仍隐隐作响,却不再随时可能崩裂。
更重要的是,他开始察觉到一些微妙的变化——体内似乎有一股流动的能量,在他意识的引导下缓缓运行。
它不像传统意义上的“真气”,更像是一种全新的神经系统,连接着他思维深处的某个未知维度。
他尝试去感受它的轨迹、节奏与边界,就像调试一段复杂的代码,试图找到它的逻辑漏洞。
他发现,只要心神专注,就能让这股能量在生成、输布、利用、回收之间达到某种动态平衡。
这种平衡,意味着“续航时间”的延长。
从最初只能维持几分钟的高强度运算,到现在可以稳定运作近一个小时;从被动承受“超脑”带来的负荷,到如今能够主动调节输出与输入的比例;从一个被折磨得几近崩溃的病人,变成一个正在摸索如何驾驭这份天赋的修行者。
他依旧不能过度使用“超脑”,代价依然存在,但那份代价,已经变得可控、可承受。
他知道,这只是开始。
https://www.du8.org https://www.shuhuangxs.com www.baquge.ccabxsw.net dingdianshu.com bxwx9.net
kenshu.tw pashuba.com quanshu.la
tlxsw.cc qudushu.net zaidudu.org
duyidu.org baquge.cc kenshuge.cc
qushumi.com xepzw.com 3dll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