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霄看着这一幕,指尖在袖中无声地收紧,这是自己第一次参与朝政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。
注(根据相关资料,溥仪退位后,叩拜礼仪的变化过程)
一、过渡期(1912-1915年):传统礼仪的惯性延续与松动
在元旦、溥仪生日等节日及朝会,遗臣仍行
“三跪九叩”
礼,口称“皇上万岁”,但简化为单次呼号,不再执行“三呼万岁”。
但1913年元旦,民国政府派来的代表仅鞠躬致意。礼仪进一步简化为“一跪三叩”礼,口称“皇上万岁!”
二、调整期(1916-1917年):礼仪自主化与进一步简化
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后,共和观念深入人心,小朝廷礼仪受舆论压力加速变革。
小朝廷不再强制要求跪拜礼,明确允许官员
自主选择跪拜或鞠躬。
例如1917年张勋复辟前,溥仪召见遗臣时,陈宝琛等老臣仍行跪拜,而部分新派官员仅鞠躬问候,溥仪未作干涉。
流程进一步简化:即使行跪拜礼,也多省略“三跪”步骤,仅保留
“一跪一叩”
或
拱手作揖,奏事环节也不再要求官员全程跪地,站立发言逐渐被接受。
三、反复期(1917年张勋复辟):旧礼短暂回潮与迅速消亡
1917年张勋拥戴溥仪复辟,小朝廷试图全面恢复清朝礼仪。
复辟期间,官员被要求行
“三跪九叩”
大礼,并高呼“万岁、万岁、万万岁”,甚至恢复“鸣鞭”“排班”等旧制。
但因复辟仅维持12天,且遭全国反对,礼仪执行混乱,许多官员仓促间行礼失误,甚至忘记呼号。
复辟失败后,小朝廷威望扫地,民间对封建礼仪的反感加剧,此后跪拜礼更受冷落,鞠躬礼成为主流。
四、衰落期(1918-1924年):礼仪象征化与名存实亡
1918年后,小朝廷影响力持续萎缩,叩拜礼仪逐渐沦为遗臣的情感表达,失去实际政治意义。
形式虚化:重大典礼上,跪拜礼仅作为象征性仪式存在,且参与者多为顽固遗老;
日常召见中,官员普遍行
鞠躬礼,甚至仅点头致意。例如溥仪接见胡适等新文化代表时,双方仅握手寒暄,无任何跪拜环节。
礼仪松弛:奏事时官员可站立或就座交谈,语言也更随意,不再使用严格的文言奏对,“皇上”“臣”等称呼虽保留,但语气已趋近日常对话。
五、终结期(1924年):礼仪随小朝廷覆灭而消亡
1924年,冯玉祥发动“北京政变”,废除《清室优待条件》,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,逊清小朝廷彻底瓦解。
至此,叩拜礼仪失去载体,封建皇权礼仪的历史彻底终结,仅作为旧时代的文化符号留存于史料之中。
https://www.du8.org https://www.shuhuangxs.com www.baquge.ccabxsw.net dingdianshu.com bxwx9.net
kenshu.tw pashuba.com quanshu.la
tlxsw.cc qudushu.net zaidudu.org
duyidu.org baquge.cc kenshuge.cc
qushumi.com xepzw.com 3dllc.net